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醫管局轉介超聲波,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

超聲波檢查的基本概念

超聲波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醫學影像技術,利用高頻聲波來觀察人體內部結構。這種檢查方式因其安全性高、無輻射且價格相對低廉,成為臨床診斷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香港,超聲波檢查廣泛應用於各類疾病的篩查與診斷,尤其透過醫管局轉介超聲波服務,讓更多市民能夠獲得必要的醫療檢查。

超聲波技術自20世紀中期問世以來,已發展出多種應用形式,從傳統的二維影像到如今的三維甚至四維成像,技術不斷革新。與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相比,超聲波檢查更適合用於軟組織的實時動態觀察,例如觀察胎兒發育情況或檢測心臟瓣膜運動。

在香港公立醫療體系中,超聲波檢查通常需要由醫生評估後轉介。根據醫管局數據,2022年全港公立醫院共進行超過50萬次超聲波檢查,其中最常見的包括腹部超聲波(佔35%)、婦科超聲波(佔25%)和心臟超聲波(佔15%)。這些數據反映出超聲波檢查在香港醫療服務中的重要地位。

超聲波檢查的原理

超聲波的特性

超聲波是指頻率高於人類聽覺範圍(通常大於20kHz)的聲波。醫學診斷使用的超聲波頻率通常在2-18MHz之間,這種高頻聲波具有以下特性:能夠在液體和軟組織中良好傳播;遇到不同密度的組織界面會產生反射;其穿透深度與頻率成反比。這些特性使得超聲波成為觀察人體內部結構的理想工具。

與X光或CT掃描使用的電離輻射不同,超聲波採用的是機械波,不會對人體組織造成傷害。這也是為何孕婦檢查普遍使用超聲波而非其他可能對胎兒有影響的影像技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能提供更全面的解剖結構信息,但超聲波在實時功能評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如何成像

超聲波成像的基本過程是:探頭發射聲波進入人體→聲波遇到組織界面反射→探頭接收回波→電腦分析回波時間和強度→生成影像。不同組織的聲阻抗差異決定了回波的強度,例如骨骼與軟組織的界面會產生強回波(顯示為白色),而液體區域則幾乎沒有回波(顯示為黑色)。

現代超聲波設備還能利用都卜勒效應評估血流情況,這在檢查血管疾病或胎兒血液循環時特別有用。相較於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的血管成像,超聲波都卜勒檢查更為便捷且成本較低,適合作為初步篩查工具。 pet-ct scan

超聲波檢查的用途

常見檢查部位及目的

  • 腹部超聲波:檢查肝臟、膽囊、胰臟、脾臟和腎臟等器官,常用於診斷膽結石、脂肪肝、腎結石等疾病。
  • 婦科超聲波:評估子宮、卵巢狀況,監測卵泡發育,確認妊娠及胎兒發育情況。
  • 心臟超聲波(心超):觀察心臟結構與功能,診斷瓣膜疾病、心肌病變等。
  • 甲狀腺超聲波:評估甲狀腺結節的性質,輔助判斷良惡性。
  • 乳房超聲波:與乳房X光攝影互補,特別適合緻密型乳房的檢查。

適用於診斷哪些疾病

超聲波檢查在許多疾病的診斷中扮演關鍵角色。以香港常見疾病為例:脂肪肝的篩查與監測、膽結石的確診、子宮肌瘤的評估、胎兒異常的早期發現等,都高度依賴超聲波檢查。對於急性腹痛患者,超聲波能快速鑑別闌尾炎、膽囊炎或腸梗阻等急症,為及時治療提供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超聲波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有限制,例如肺部檢查(因空氣會阻擋聲波)或肥胖患者的深部組織觀察。這時可能需要結合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或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等其他影像檢查來獲得更全面的診斷信息。

醫管局轉介超聲波檢查的流程

醫生評估及轉介

在香港公立醫療系統中,超聲波檢查通常需要經過醫生臨床評估後轉介。患者就診時,醫生會根據症狀和初步檢查結果判斷是否需要超聲波檢查。例如,長期右上腹痛合併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可能會被轉介做腹部超聲波以排除膽囊疾病。

醫管局轄下各醫院和專科門診都有提供超聲波服務,但不同醫院的輪候時間可能有所差異。根據2023年醫管局報告,常規超聲波檢查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8週,急症個案則可安排於24-48小時內進行。相較之下,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的輪候時間通常更長,可達12週以上。

預約及準備

獲得醫生轉介後,患者會收到檢查預約通知。不同類型的超聲波檢查可能有不同的準備要求:

檢查類型 準備事項
腹部超聲波 檢查前6-8小時禁食,可能需要飲水脹膀胱
盆腔超聲波 檢查前1小時飲1公升水脹膀胱
心臟超聲波 通常無需特殊準備

患者應按預約時間提前到達,攜帶轉介信和身份證明文件。部分檢查可能需要更換檢查袍,建議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前往。

超聲波檢查的注意事項

檢查前飲食及服藥指引

大多數超聲波檢查對飲食限制不多,但特定檢查有特殊要求。腹部超聲波檢查前通常需要禁食6-8小時,這是因為食物殘渣和腸氣可能影響肝膽胰脾的觀察。同時,檢查前24小時應避免高脂飲食,以減少腸氣干擾。

關於服藥方面,除非醫生特別指示,否則常規藥物應按時服用。糖尿病患者如需禁食,應與醫生討論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調整方案。與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不同,超聲波檢查通常不需要注射顯影劑,因此過敏風險較低。 pet scan

檢查過程及感受

超聲波檢查過程通常持續15-30分鐘。檢查時,患者需躺在檢查床上,技術員會在檢查部位塗抹凝膠以幫助聲波傳導。探頭在皮膚上移動時可能會有輕微壓力,但一般不應感到疼痛。某些檢查如經陰道超聲波可能引起短暫不適,但技術員會盡量減輕不適感。

檢查過程中,技術員可能會要求患者改變姿勢或暫時屏住呼吸以獲得更清晰的影像。與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檢查相比,超聲波檢查環境更為開放,沒有密閉空間的不適感,且檢查過程中患者可以與技術員交流。

檢查後注意事項

超聲波檢查後通常沒有特殊限制,患者可立即恢復正常活動。檢查使用的凝膠對皮膚無害,但有些患者可能偏好擦拭乾淨。檢查結果會由放射科醫生分析並撰寫報告,通常1-2週內會送回轉介醫生處。

若檢查中發現緊急情況,如主動脈瘤破裂或宮外孕等,醫院會立即啟動應急程序,通知轉介醫生並安排緊急治療。這點與其他常規影像檢查如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的處理流程相似。

了解超聲波檢查,安心配合醫生指示

超聲波檢查作為現代醫學診斷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便捷性和實用性已得到廣泛認可。透過醫管局轉介超聲波服務,香港市民能夠在公立醫療系統中獲得必要的檢查。了解檢查的原理、用途和流程,有助於患者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更好地配合檢查。 pet ct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影像檢查各有優勢和限制。醫生會根據臨床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有時可能需要結合超聲波、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和醫管局轉介磁力共振等多種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準確診斷。作為患者,最重要的是如實向醫生反映症狀,並按照專業醫護人員的指示完成檢查和治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