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照腦?為什麼需要照腦?
照腦,又稱腦部掃描,是一種透過先進影像技術來觀察腦部結構與功能的醫學檢查方法。隨著科技進步,照腦技術已成為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幫助醫生診斷各種腦部疾病,並深入研究人類大腦的奧秘。在香港,照腦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照CT和MRI等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掌管思考、記憶、情緒及身體各項功能。當腦部出現問題時,僅靠外在症狀往往難以準確判斷病因。此時,照腦技術便能提供關鍵的影像資料,讓醫生「看見」腦內情況。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2022年全港公立醫院共進行超過15萬次香港照ct檢查,其中約30%用於腦部疾病診斷。
需要照腦的情況包括:頭部外傷後評估、中風診斷、腫瘤篩查、不明原因頭痛、癲癇檢查、認知功能退化等。這些情況都需要借助影像技術來確認病變位置與程度,才能制定適當治療方案。
常見的照腦技術
電腦斷層掃描 (CT)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是利用X射線從不同角度照射頭部,再由電腦重組出橫切面影像的技術。照ct的優點包括:檢查時間短(通常5-10分鐘)、對急性出血敏感度高、設備普及且相對便宜。香港多間公立醫院及私家診所都提供這項服務。
- 原理:X射線管圍繞頭部旋轉,檢測器接收穿透人體的X射線,電腦將數據轉換為影像
- 優點:快速、對骨骼和急性出血解析度高、費用較低
- 缺點:有輻射、對軟組織對比度較MRI差
- 應用:中風(特別是出血性)、頭部外傷、顱骨骨折、腦腫瘤初步評估
磁振造影 (MRI)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強磁場和無線電波產生腦部詳細影像。與CT不同,MRI不使用電離輻射,因此更適合需要反覆檢查的情況。香港目前擁有超過50台MRI設備,分布在各大醫院和影像中心。
類型 | 特點 | 應用 |
---|---|---|
常規MRI | 顯示腦結構細節 | 腫瘤、多發性硬化症 |
fMRI | 觀察腦部活動區域 | 神經科學研究、手術規劃 |
擴散加權成像 | 檢測水分子擴散 | 急性中風診斷 |
正子斷層掃描 (PET)
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一種功能性影像技術,通過追蹤放射性標記的代謝物來觀察腦部活動。在香港,PET主要用於癌症評估,但也越來越多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
照腦的應用領域
現代照腦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多個醫學領域,從急症診斷到基礎研究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香港醫療系統中,照腦已成為評估腦部健康狀況的標準程序之一。
診斷腦部疾病
腦部影像學檢查對於多種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以中風為例,香港每年約有3,000例新發中風病例,及時照CT可以區分缺血性與出血性中風,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其他常見應用還包括:
- 腦腫瘤: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及與周圍組織關係
- 腦外傷:評估出血、挫傷或顱骨骨折程度
- 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
- 感染性疾病:腦炎或腦膿瘍的檢測
照腦的風險與注意事項
雖然照腦技術帶來巨大醫療價值,但每種檢查方法都有其潛在風險和限制。了解這些注意事項有助於患者做出明智決定,並確保檢查安全順利進行。
輻射暴露
CT、PET和SPECT檢查都涉及電離輻射。一次頭部CT的輻射劑量約為2mSv,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8個月的暴露量。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建議,除非必要,孕婦和兒童應盡量避免這些檢查,或選擇無輻射的替代方案如MRI。
顯影劑過敏反應
部分照CT和MRI檢查需要使用靜脈注射顯影劑以提高影像品質。雖然嚴重過敏反應罕見(約0.04%),但輕度反應如皮膚紅疹、噁心等可能發生。有過敏史或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提前告知醫生。
照腦技術的重要性與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人口老化和對精準醫療需求增加,香港照CT及其他腦部影像檢查的需求持續上升。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更低劑量的CT技術、更高解析度的MRI、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分析等。這些進步將使照腦更安全、準確和普及,為患者帶來更好的診療體驗。
香港作為國際醫療中心,正積極引進最新照腦技術。例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近年引進了7T超高場強MRI,為神經科學研究提供更強工具。同時,公立醫院也逐步更新設備,縮短輪候時間,讓更多市民能受惠於這些先進診斷技術。